2018两会议食厅 代表委员共话科技创新与食品安全
由中国经济网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举办的第七届“两会议食厅”活动在京举行。来自食品行业的多位代表委员、相关主管部门领导以及行业专家以“科技创新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在营养健康升级背景下,科技创新和食品安全的发展与挑战。
代表委员就“如何促进食品安全向营养健康升级”话题开展深入探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二商东方食品集团总经理唐俊杰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献福
全国政协委员、陶然居饮食文化集团董事长严琦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邵薇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食品的健康需求不断增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注重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提升监管效能,加快实现全程留痕、信息可追溯,让问题产品无处藏身、不法制售者难逃法网,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全。”
对食品领域来说,如何在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的同时,做好食品安全防控工作,让大家吃的更营养、更放心,是整个行业共同的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必定离不开科技创新。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科技和标准司副巡视员任玫玫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
全国政协委员、农科院质标所研究员王静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研究院副院长乔晓玲
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庆国
与会嘉宾分别就“如何促进食品安全向营养健康升级”、“科技创新将带来怎样的新挑战和机遇”话题畅谈交流,从专业角度出发,为新时代的食品安全工作建言献策。
食品安全离不开科技创新
每逢两会,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公众关心、代表委员热议的民生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注重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提升监管效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全。
“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也就难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提出的新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举例说,我国自主研发的竹叶抗氧化剂,能够有效地使油炸食品中的致癌物丙烯酰胺含量大大降低,这种抗氧化剂又是天然提取物质,尽管与人工的作用无异,但却很好地迎合了消费者对天然添加剂的追求,“这就是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食品安全水平提高、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新需求的具体表现”。
“科技创新在保证食品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庆国认为,科技创新既可保证产品成分的安全,又能保证食品原材料被充分利用而不被浪费。他举例说,一些植物的部分有效成分本身是天然的、健康的,通过一些新技术提取出来就可以用在食品工业上,但很多食品原材料在未掌握创新科技之前,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比如,过去做葡萄酒,葡萄籽基本上被扔掉,现在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葡萄籽中提取出葡萄多酚、花青素,再提取葡萄籽油,剩下的渣子还可以做成饲料,实现了食品原材料的充分利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强烈,但食品安全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很突出。从社会需要看,人们对食品的追求正在发生变化,从要吃得饱转变为要吃得好,即要求食品要安全、营养、健康。
卢庆国代表表示,当食品产业不断向健康营养的方向转变时,专家、媒体、企业等各方面都应积极加以引导。他建议,专家要更多地给消费者普及营养健康的知识;媒体要更多地去宣传营养健康,以及食品营养成分对公众健康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消费者认知食品中的各种有益成分和健康关系;企业则应开动脑筋开发出更多品种来满足市场需求,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新技术助力行业规模发展
安全食品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但归根到底是“产”出来的。换言之,如果不能通过科技创新加快推动食品产业的转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提升“产”的水平,“管”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如今,我国肉类产业的规模发展,就是源于新技术在肉类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研究院副院长乔晓玲介绍说,各类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肉类行业从小作坊屠宰,到规模化发展的华丽转变。比如,屠宰技术方面,从一人一刀的小作坊屠宰,到目前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屠宰方式,以及通过冷却、排酸,延长肉品的货架期;产品质量方面,从原料的控制,生产过程的规范,到加工装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加工工艺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肉类抽检合格率达到97%,“这都是科技创新给肉类行业带来的实惠”。
我国肉类规模以上企业仍是少数,80%的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装备水平以及生产技术规范、生产质量过程管理方面还有欠缺。”乔晓玲委员认为,科技进步必须跟上产业的发展,目前的肉类产品距离高品质和更营养仍有差距,需要更多有前瞻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技术应用,围绕市场经济、循环经济,更好地将肉类产品与营养健康结合。同时,加大新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从而满足消费者对更高品质肉类产品的需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实现全程留痕、信息可追溯,让问题产品无处藏身、不法制售者难逃法网。
“对于生鲜食品,食品安全涉及源头养殖、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城市配送、终端销售,要形成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覆盖的监管制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献福介绍说,目前在整个生鲜供应链体系中,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人均冷链物流资源占有率低等问题,都是制约食品安全的重要原因。
朱献福代表认为,保障生鲜食品安全,必须大力发展生鲜供应链体系,实现全程监管,从各个环节保障食品安全。如今,经过了25年的不断创新和转型升级,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融入科学技术、管理技术,以及金融科技,将物联网、IT等新技术与生鲜食品产业链融合,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流通加工、温控仓储、冷链运输配送、终端等生鲜产业链各个环节,实现了供应链的在线化、数据化,用技术保障了食品安全。
新技术促进食品业提质增效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持续稳中向好。从2017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看,我国食品平均抽检合格率为97.6%,比2016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从抽检发现的问题看,微生物污染超标、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农药兽药禁用及残留、重金属污染超标等问题还依然存在。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存在?“80%以上的食品实际上是来源于农产品。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就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的问题。”长期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质标所研究员王静认为,落后的生产模式、总体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谣言传播和源头污染都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转变生产方式和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来保证农产品源头、生产过程和追溯体系的安全。”王静委员说。
“新技术的应用给食品工业带来了新机遇,中国未来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提升,同样离不开各类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也是食品科技界需要不断研发和努力的方向。”孙宝国委员介绍说,比如目前给食品罐头防腐的技术,采用了新的常温灭菌方式,运用这一技术能很好地保留食物的原味,从而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
卢庆国代表也举例说,一些食品天然色素本身拥有营养成分,但因为环境污染,运输和包装过程中可能会带入微量的苏丹红,只要依靠科技手段就可以检测并去除这些成分。“目前,我国植物提取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只要政策支持,整合科技资源,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完全有可能使植物提取物产业成为世界领先的产业。”卢庆国代表信心满满地说。
食品安全是健康中国的基础。“尽管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稳中向好,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常识还很欠缺,比如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孙宝国委员建议,食品企业在产品标示方面,不能标注“不添加、无添加、零添加”等字样,避免误导消费者。
朱献福代表则建议,要通过加大对消费者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使消费者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常识和健康饮食知识,使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自觉抵制“问题食品”,把不合格食品杜绝于消费者的消费视野之外。